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8 08:03:38
01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 — 宋·释心月 《示圆阇梨偈》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明珠,这颗明珠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但是,长期以来它被物欲尘劳所蒙蔽、禁锢住了。 直到有一天,去除了物欲尘劳层层的覆藏,佛性明珠的智慧之光熠熠显现,放光动地,照破千山万水。
02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 唐·布袋和尚《插秧偈》
手里拿着青青的秧苗把水田插满,低下头就能看见倒映在水中的天空。 只有内心保持清净无杂念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表面上的退步实际上是在向前。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修行重在内心的纯净,用插秧时边插边退的动作,来比喻有时候后退、谦让或者以退为进,反而能够达到目的或者取得进步。
03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 —宋·释法泰《偈七首其一》
明明手是空着的,却说是拿着锄头,明明是走着路,却说骑着水牛。人从桥上走过,正常来说是水在流,但却说桥在流动水没有流。
这首诗看似充满矛盾和不合常理,其实是通过打破常规的认知和逻辑,来表达一种禅的境界。旨在启发人们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
04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宋·无门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春天有百花争艳,秋天有圆月皎皎。夏天有凉风习习,冬天有白雪皑皑。如果心中没有忧愁的闲事需要去烦恼,一年四季都是人间的好时节。
05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 —唐代·杜荀鹤《赠质上人》
静静地打坐,如同云游般超脱于世俗的尘埃之外,而且身上连化缘用的瓶钵都没有携带。碰到他人也不谈论人世间的纷纷扰扰,这样的人就可以算作是人世间没有烦恼和牵挂的人了。
06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唐·李白 《山中问答》
有人问我为何要隐居在这碧山之中,我只是微笑却不回答,内心自在悠闲。桃花飘落,随着清澈的溪水悠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仿佛不是人间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自在惬意,以及所在环境的清幽美好,流露出诗人超脱尘世、陶醉自然的心境。
07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 —唐·鸟窠《无题》
生命的到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生命的离去也没有留下任何踪影。离去和到来的事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充满了无常和不确定性。
何必还要再去追问这漂泊不定、虚浮无常的人生中的各种事务呢?仅仅这变幻莫测的人生就如同一场梦罢了。
08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
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 —《忧与喜》
人的忧愁和喜悦都是由内心的情绪引发的,就像眼中看到的繁荣与枯萎都只是表象。如果能让内心平静下来,看透世间的人情冷暖、兴衰变化,那么从古至今就不会总是陷入虚幻的梦境,被表象所迷惑。
这首诗表达了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的喜怒哀乐和荣辱兴衰,不被外界的表象所左右,保持清醒和理智。
09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
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 —唐·白居易 《 送李滁州》
您在觉悟的道路上用心深入探索,我在禅门修行也稍有收获。
还没有领悟真谛的时候必须去除心中的杂念和烦恼,已经知晓空性之后也不要执着于空。
我身着白衣在嵩山下卧病,您乘着黑色车盖的马车在楚水东边巡行迎春。
谁说我们分别了三年远隔千里,我们两人的心都在修行的道场中。
10
不着人间一点尘,满堂尽是学仙人。
衣衫总带烟霞色,杖屦相随云水身。
铁笛横吹沧海月,纸袍包尽洞天春。
而今会聚十方客,认看何人是洞宾。
— —宋·白玉蟾《华阳堂二咏其二》
这里的人不沾染人间的一点凡尘俗气,满屋子的人都是学习仙道之人。他们的衣衫总是带有如烟霞般的色彩,手杖和鞋子伴随着他们如同云水般自在的身影。
有人横着铁笛吹奏,乐声仿佛与沧海之上的明月相应和;穿着纸袍却蕴含着洞天福地的春意。如今会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仔细辨认看看谁是吕洞宾那样的仙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修仙之人超凡脱俗的形象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蕴含着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和追寻。
11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 —唐·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药山的高僧身形像飞鹤一般,经常在大片松林下研读经书。我去拜访,高僧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之上,水在瓶中”。
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居住,非常惬意,这里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有时高僧会登上孤峰山顶,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
12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 —唐·王梵志《我有一方便》
我有一个处世的法宝,它的价值堪比百匹白色的熟绢。就是与人打架就服气自己的弱小,就是至死也不去县衙里告状。别人骑着一匹大马,独独我一个人坐头小驴。回头看到了挑柴的汉子,心里立刻好受了许多。
13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 —宋·死心悟新《颂六祖公案》
六祖当年也太不丈夫了。请人把自己的那首诗偈写在墙壁上,这也太糊涂了。明明在偈子中说了“本来无一物”,怎么后来还接收了五祖的衣钵呢?
14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 —明·苍雪禅师的《南台静坐一炉香》
在南台静静地坐面前燃着一炉香。一整天神情专注凝重,万千思绪都忘却了。这不是刻意去平息内心、消除妄想杂念,只是因为此时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去思考和牵挂。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专注、内心平和的禅修境界,表达了通过自然的状态达到内心的平静,而非刻意去压制思绪。
15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
— —唐·潭州龙山禅师
一直居住在三间简陋的茅屋里,心中存有一道神圣的光芒,使得世间万物、各种情境都显得闲适安然。不要拿是非之事来评判我,这浮华世间的牵强附会、过度解读都与我无关。
16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云随风雨去,回头方羡老僧闲。
— —宋·释志芝 《山居》
在千峰的山顶上有一间屋子,老僧人住了半间,云占了半间。昨夜云彩随着风雨飘走了,回过头来才羡慕老僧人那种悠闲自在的状态。
17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 —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归山诗》
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这个个体不存在,那么那时谁能代表“我”的存在呢?当我出生的时候,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又到底是谁呢?这里表达了对自我诞生之初的迷茫和困惑。等到长大成人,有了自我意识和明确的身份认知,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我”。当闭上眼睛,生命即将结束,意识模糊的时候,“我”又将变成谁?
18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 — 唐·白居易 《花非花》
说它是花又不是花,说它是雾又不是雾。它在夜半时分悄然降临,天亮之后又飘然离去。来时就像一场短暂的春梦,停留的时间不长;离去时又如同清晨的彩云,无处寻觅其踪迹。
19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
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
— —《星云说偈》
当逆境来临的时候,往往是之前处于顺境时所积累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在人情关系变得疏远的时候,反而能感觉到对“道”的追求所带来的情谊更加亲近。人生就如同一场梦境,在这虚幻的梦中,何必去争谁对谁错、谁强谁弱呢。只有放下身体和心灵的负担、执念和欲望,才能看到广阔的天地和世界的真实本质。
20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 —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游钟山》
整日观赏山景却从不感到厌倦,甚至想要买下一座山,在山里度过余生。山上的花儿凋谢后,山依然长久地存在,山间的水流淌不息,而山依旧自在清闲。
最后两句诗以山花易落、山水空流来衬托山的永恒与闲适,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永恒宁静状态的羡慕与向往,表达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