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风自远山来 ——对话周卫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20:48:00    

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周卫宏的诗集《远山风来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周卫宏向母校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捐赠诗集,表达对母校的感念和致敬。奔流新闻文化频道特别推出周卫宏专访,分享《远山风来》的创作故事,讲述他对故土的悠悠情愫,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诗歌与乡愁的窗口。

奔流新闻记者与《远山风来》诗集著者对谈

郑重:周老师,您的《远山风来》诗集出版后,在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也今年甘肃文坛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这样的特殊日子,您给母校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赠送诗集,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周卫宏:谢谢读者对《远山风来》的认可。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很多朋友见我就半开玩笑地说,你这远山来的风,把人吹着好舒爽啊!风自远山来,我的第一本诗集,甫一发行,能引发这样的反响,说明诗歌不缺少读者,我们写诗的人一定要有这份自信。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接受著者捐赠《远山风来》诗集

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是属于书的,也是属于读者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日子应该成为读书人的一个节日,同时也应该叫读者节。你看我给你的签名赠书,下意识写成了“读者节留念”,这个应该不算写错。读书日、读者节,给我的母校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赠书,是我很早就开始郑重其事谋划的一件事。对接这件事的时候,首先想到了兆寿兄,希望得到他的指点,没想到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帮我把这件事情搞定了,母校图书馆很快作出热情回应,使我得以实现这一愿望。

我还是那句话,“母校的啥都好”,你看这件事,他们何其重视,派专人来我供职的单位接受赠书,我内心十分激动、无比感动。给母校赠送自己的拙著,是离开母校近四十年后,对母校的汇报和回报,同时也是感念和致敬。我的《远山风来》的诗集里,就有两首写给母校的诗,诗句看起来很平实,但是我说给母校掏心窝子的话,我真诚希望我的母校啥都好,永远好,一天比一天更好。

郑重:您的《村庄诗史》,为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叫周家油房的村庄立传,我知道您是在写心中对一个地方的感念和不舍,甚至还有很复杂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就是乡愁吧!请问您理解的乡愁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那么多作家、诗人都要写乡愁?但他们笔下的乡愁又是那样的不一样,好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乡愁,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乡愁?是这样吗?

周卫宏: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看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

乡愁是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最近我正看网红作家青竹的《我家有三双袜子》,我们都是会宁籍的作家,都成长在会宁农村,她比我小很多,经历阅历迥然不同。她所在的村子干沟村在会宁北乡,准确地说,是会宁西北角;我所在的村子周家油房在会宁东乡,都是山大沟深、曾经算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但她笔下写干沟村的乡愁是另一种味道,和我写周家油房的乡愁完全不一样,这么说,还真的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乡愁,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乡愁。

山川形胜、风俗习惯的细微差别,或许就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显著标志。从这个角度讲,诗史里的村庄——周家油房,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村庄。我以为,我的诗句,写出了它的独具特色。

2025年1月18日,《远山风来》首发式在会宁县新华书店举行

郑重:您在《远山风来》中有“会宁诗志”的篇章,用诗歌为读者展现了会宁的独特风貌,也引起了很多同乡人的共鸣。在您看来,诗歌创作是否会成为连接个人记忆与集体文化认同的桥梁?这是否会鼓励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家乡,写出他们的乡愁?

周卫宏:《会宁诗志》的写作,缘起阅读一位名叫比尔·波特的美国老人写的一本叫《寻人不遇》的书。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收集会宁历史上的名人资料,收集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觉得作为一个会宁人,应该对历史上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杰出人物有所了解,看着他们

联系当时正读的《寻人不遇》的书,我就想,一个外国人,走了中国那么多地方,就为寻访中国历朝历代杰出的诗人,对他们顶礼膜拜,为他们著书立说,这是怎样博大的一种境界和情怀啊!我怎么就不能对家乡那么多流芳千古的先贤写点什么,这便起了写作《会宁诗志》的念头。这一写没收住笔,不但有了“人物志”,还有了“山川志”“地名志”和“节俗志”,共计六十首诗作。

一个地方的山川、地名、人物、节俗,就是这个地方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鲜明标识,更是一个地方的乡愁。我们现在经常说到一个词,叫“家国情怀”,注意是“家国”,而不是“国家”,“家”字在“国”字的前面,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家”在这里,既有家庭的意思,还有家乡的意思,一个人连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都不热爱,怎么能让他热爱自己的国家。

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把这个道理讲得再通透不过了,先生说“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先生说,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其实,这就是家国情怀最生动的写照。个体记忆也好,集体文化认同也罢,最能撩拨和触动人心的就是这种叫乡愁的东西,我就是用诗歌的方式,打捞这种记忆、唤醒这种乡愁、传承这种情怀。如果我这样做,能鼓励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家乡、写出他们的乡愁,当然再好不过。

郑重:《远山风来》中的“小说人物诗话”这一卷以诗歌形式评论经典文学人物,这种诗与小说的奇妙碰撞,在您看来,是否拓宽了您写作的边界?

周卫宏:“诗话”写作,是我诗歌创作的探索和实践,源于自己很早的时候,读各类书籍特别是文学作品时,养成随便在书页空白的地方或在读书笔记上,写下三言两语评点的一种习惯。后来再看这些随记的时候,感觉还有点意思,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类似诗歌一样长短不一的一些句子,我就称它为“诗话”,因为大多都是写小说人物的,就叫“小说人物诗话”。及至读到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写的一本叫《为什么读经典》的一本书,读到他对什么是经典的独到见解时,我就为自己的这种阅读和写作,找到了可以言说的依据。

心仪阅读,诗话人物,我是用这样的方式,向那些伟大作品和伟大作家致敬。可不是吗,我人物诗话写到的那几部作品,哪一部不是文学殿堂熠熠生辉的经典。经典是什么,用伊塔洛的话说,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我读过至少不下三遍,还有诗集中没有收录的好几部世界名著,为了写好人物诗话,我也是反复阅读过数遍。

为了写好《敦煌本纪》《凉州十八拍》人物诗话,我通读原著,重点阅读涉及诗话人物的一些关键章节,读一遍就有新收获,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会有新的发现。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之所在,那么多的文学名著,为我的诗话写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我深知,我的书写是幼稚的,但我有信心让自己越写越好。

郑重:“世界读书日”旨在推动更多人回归阅读,那作为资深媒体人,作家、诗人,您认为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今天,纸质诗集(如《远山风来》)的出版与传播有何独特价值?

周卫宏:纸质阅读是传统阅读,就像很多传统的东西,接续和传承是一种必然。读者是分层的,有的人就习惯于纸质阅读,有的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网络阅读,或者是像你所说的数字化阅读后,后来还是回归到纸质阅读。

“读书日”倡导的是阅读,而不是哪种形式的阅读,形式的选择权是属于读者的。当然写书的人都希望读者能花钱买自己的书阅读,我也不能免俗。我相信并确信,以好的内容为支撑的纸质阅读,永远都不会过时。只要是经典之作,我宁愿花钱买书来读,享受那种慢阅读的快感,也绝不会在电脑和手机上像是让人追赶着阅读。

还有,好的书不仅仅是用来阅读的,更重要的是用来收藏的。失去书香味的隔屏阅读,就像隔屏的一桌饕餮盛宴,隔屏能品出什么味道。反正我是纸质阅读的拥趸,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文丨奔流新闻首席记者郑重

相关文章
风自远山来 ——对话周卫宏
2025-04-23 20:48:00
“取消会员”要交55万保证金?北京通州警方对一起电信诈骗及时止付挽损
2025-04-23 14:00:00
大脑学习新事物如何“各司其职”
2025-04-23 10:43:00
听障女生因太美被质疑 本人承认微调三处“其他的没动过”
2025-04-23 10:40:00
价值230多万!上海女子一屋子包包失踪!最终查到老公头上
2025-04-22 2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