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08:02:00
李波纺织“牛肚被”。
“这里的线不能留得太长,织线也要均匀,这样织出来的葛帐才美观耐用。”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文乡大梁子村,村民俸世洲和俸世花一边聊天一边编织葛帐。
葛帐制作技艺是布朗族文化的珍贵遗存,主要制作材料为葛藤,其纤维坚韧且富有弹性,需经采集、搓洗去皮、晾晒等多道工序处理,方能提取出柔软易加工的葛藤纤维,纺成葛线后编织成帐。编织过程中融入的独特图案,让葛帐兼具透气、吸汗、防潮的实用性与艺术美感,可作凉席、粮袋、背袋等多种用途。2024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栏目《本草流芳》第一季摄制组来到双江县大文乡拍摄,制作节目《野葛绵绵》并面向全国观众播出,让更多人知晓了这项古老技艺。节目播出后,其中展示的葛布服饰、背包等接到了大量订单,为从事葛帐制作的村民们增添了收入,也让“养在深闺”的非遗技艺初尝市场化甜头。
在邦丙乡南协村牛肚被纺织合作社,村民李波坐在小板凳上,灵巧的双手在经纬间穿梭,松软的棉线逐渐呈现出类似牛肚的独特纹理。这项被称为布朗族文化“活化石”的“牛肚被”纺织技艺,在佤族和布朗族婚嫁中象征美好的祝福,从棉籽落地到织布成匹,需经过种棉、轧棉、纺线等十余道繁复工序,单织一床被子就需要20到30天。
这项费时费力的手艺曾一度面临失传,如今仅邦丙乡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仍保留着这门技艺。2010年,“牛肚被”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牛肚被”,李波主动探索创新之路,带领合作社社员将“牛肚被”制作技艺和现代生活用品结合,开发出挎包、沙发巾、服饰、装饰画等文创产品。合作社还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妇女居家就业,借助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的“双赢”。
近年来,双江县健全体系、做实项目、夯实基础、培养队伍,让多元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活力。双江县现有各级非遗项目132项,培育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人。从布朗族蜂桶鼓舞到佤族鸡枞陀螺,从拉祜族芦笙舞到傣族竹编,这些扎根民族生活的非遗技艺,正通过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为双江“文化名县”建设注入新活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刚 通讯员 魏江跃 李荣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