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00:42:00
朱亚军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执教的魅力,是在2012年的夏天。
那时,朱亚军刚刚开始带自己的第一支队伍。作为教练,他比场上那群小姑娘也不过只大了四五岁。开场五分钟,对方球队就连进两球。“从落后,到扳平,到绝杀”,最终他们3:2险胜渭南队。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他站在场边,身体里涌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
朱亚军16岁时接触足球,拼命踢了一年才拿到运动员证,后来通过体育单招顺利考上陕西理工大学。一直担任守门员的他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名守门员教练,“我之所以选择这条路,也是因为想让下一代学到更专业的东西。”
但运动员到教练的身份转变并不容易,他指着腿上的伤疤说,这些都是以前留下的。不同于以往,现在的孩子早早就接触足球运动,“我不能让一个七岁的孩子在球场上拼命吧,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
赛场上拼命的莽劲在教学上可行不通,朱亚军开始反复看录像带、翻资料,参加省市培训,也常去向更有经验的教练请教。日复一日,朱亚军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训练风格,他说:“我觉得我的训练很简单,就是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自己能想通。”
朱亚军的父母是温州人,早年在汉中安家。他父母希望他将来能接手生意,但他志不在此,一头扑进了足球事业。“也不是没有动摇过。”2018年朱亚军被调到后勤岗位上时曾迷茫过:“我初心就是想当好教练,培养出更多的孩子,而不是后勤”。
不服气的他一度想过放弃,却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他不仅在处理行政事务上游刃有余,还同时负责五个队伍的训练。
训练场上专业的“朱教练”,私下却被孩子们亲切地喊作“朱哥哥”“朱哥”,他自己听着也高兴。他对每一届带过的孩子都记得清清楚楚,包括赵欣悦、师晓敏、邹梦瑶……他们一步步从汉中走出去,一些甚至入选了省队、国家队。
朱亚军谈得最多的是常梦莹。六月初,这位小将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女足U16比赛中的表现亮眼。而常梦莹最初被注意到,是朱亚军一次带队参加校园联赛时。
当时她还在对方队伍守门,两次扑住朱亚军队伍中最有力的前锋射门。他解释说:“那个前锋的力量很大,是同年龄段都难以达到的,而她比人家还小一个年龄段。”
赛后,朱亚军立刻要了常梦莹的家长电话,提出专业培训的建议。朱亚军至今说起这事仍难掩兴奋:“不是我自夸,我看中的孩子都不会差。”
这些年,朱亚军一批又一批地把孩子送出去闯,肯定是不舍的。“因为对于他们今后的抉择,我可能再也帮不上忙了”。但每次去西安出差,他总会找机会和学员再见一面,想看看他们的状态。“还是希望大家能越走越远”。
刚结束了湖南的培训,朱亚军又马不停蹄地准备起市运会。球场边的他皮肤晒得黝黑,汗水在额头闪着光。聊起每一场比赛、每一位球员,他总是滔滔不绝。
目标从不是一开始就立起来的,得一步一步练出来。朱亚军始终坚持这个想法:兴趣是唯一的绳索,能让人一路向前、不怕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