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0:43:00
“敦煌总有一天是会消失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延缓它的消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如是说。
敦煌莫高窟,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如今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当保护敦煌成为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科技的进步或将延缓它的“衰老”。
“通过数字扫描、3D建模和虚拟现实,文物和遗址可以以高精度捕捉并全球共享。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原始文物,还允许其虚拟复制和展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办事处代表夏泽翰(Shahbaz Khan)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夏泽翰向记者表示,3D技术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经运用广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数字敦煌”。“‘数字敦煌’项目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保护和推广敦煌文化遗产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补充道,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虚拟游览的发展。这是中国的一大亮点,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中都能看到相关应用。
作为文化古国与文化大国,中国致力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密切合作。夏泽翰表示,中国在世界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女童和妇女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泽翰。资料图
南方财经: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如何评价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未来还可以展开哪些合作?
夏泽翰: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的合作十分精彩,因为我们有着高度契合的价值观。我们双方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共同繁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比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女性教育。在中方支持下设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女童和妇女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反映了中国对性别平等和教育作为基本权利的承诺。此外,我们在上海成立教科文组织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一类机构,以促进STEM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这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设立的首个一类机构。
与此同时,我们正与中国的多个机构合作,以推进“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规模最大的会议“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也将于今年在杭州举办。
在文化遗产方面,中国在世界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拥有宏伟的世界遗产,比如北京的中轴线。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位居世界第一,如中国茶叶、京剧等。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也体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技术能力。
我们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及多所大学携手合作。我们有多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共同致力于研究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这些新兴技术不仅应用于教育领域,还应用于更广泛的科学和发展领域。我们助力有需求的国家应用这些技术,以增强其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我们正致力于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以更高效的通信信息手段,实现共同繁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推动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伦理应用。
总之,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在推进各项全球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庆祝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很明显,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伙伴关系将继续在全球塑造一个更加和平、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南方财经: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夏泽翰: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了多方面且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行动和倡议对区域和全球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是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推动力量。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中国为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这不仅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了有韧性的基础设施,也通过提高效率和促进低碳、可持续发展惠及发达经济体。
其次,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中国是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组织的成员,并是600多项国际公约及其修正案的缔约方。中国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支持以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体现了其对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此外,中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并推动绿色发展。中国设定了减少碳排放和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的雄心勃勃的目标。这些努力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之,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并且不断提升。通过其对多边主义、经济合作和环境管理的承诺,中国正在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南方财经: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对此,你怎么看?
夏泽翰:这些年,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展示了其作为全球创新强国不断增长的实力。中国部署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并拥有超过40%的全球5G相关专利。其强大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专注于面部识别和工业自动化等实际应用,正在改变各个行业。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开发了“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腾格里沙漠的光伏电站等大型项目。此外,中国以低成本方式开发先进技术(如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的方法,挑战了实现尖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传统假设。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为全球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南方财经:这些科技创新将如何赋能全球发展?
夏泽翰:我们首先要推动这些技术的伦理治理。众所周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正在开发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是大语言模型。这些模型必须具有包容性,必须尊重人权,尊重文化多样性,且不应助长刻板印象。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ChatGPT、Gemini、DeepSeek、Manus等。这些新技术为我们开辟了全新的学习途径,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工作效率,并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观点。此外,科技创新有助于世界各地的老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如果符合伦理要求,AI将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因此,自2021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推动制定人工智能的伦理标准。
我很高兴看到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和科学技术。机器人技术是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延伸,既能够完成工业中的许多任务,也能承担许多学生的学习任务。因此,我认为在日常生活和健康科学中,使用机器人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中国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不过,如何低成本提供这些技术是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但中国在这方面已有所成就。在本次中关村论坛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促进南南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获取这些技术以解决其日常问题的案例。这些日常问题涉及教育、产业脱贫,以及医疗健康。以医疗健康为例,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医疗专业人员不再遥不可及。
这些技术在环境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家开发了一项技术,即处理饮用水中的微塑料。这项技术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工业支持,只需要转变思考方式,比如我们如何烧水、如何将塑料从水中有效过滤。这种价格便宜、容易获取的解决方案与创新思维,为我们思考技术如何改善生活以及为人们创造有尊严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南方财经:在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怎么应用这些创新技术?
夏泽翰: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亮丽的文化遗产,汇聚多种文化。佛教、伊斯兰教和中亚文化等许多重要思想在莫高窟汇聚,并与道教、儒家、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互相融合,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我们需要确保这些思想能被文献记录并妥善保存,与那些珍贵的雕塑、石窟及其文字记载共同流传后世。这正是我看到技术应用的地方。
首先,如何控制洞窟内的湿度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安装了特殊的传感器,并在电脑上实时监控。其次,通过数字扫描、3D建模和虚拟现实,文物和遗址可以以高精度捕捉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示。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原始文物,还允许其虚拟复制和展览。“数字敦煌”项目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保护和推广敦煌文化遗产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虚拟游览的发展。这是中国的一大亮点,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中都能看到相关应用。通过这些数字平台和人工智能的力量,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些文化遗产。
我认为技术应褪去神秘面纱并与文化深度融合。通过这些技术,我了解了很多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中国人特殊的家庭观念等。此外,我对中国的特产、非遗文化更加了解。象征着友谊的中国茶叶也传递着中国人对茶叶加工技艺的独到见解。成千上万种茶叶与各种花卉巧妙结合,其加工方式令人叹为观止。我最近到访云南,领略了他们向世界所展示的绚丽多彩的文化,对云南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好的了解。我发现云南的刺绣很有特色,在技术的推动之下,云南的刺绣变得广为人知、远销海外,云南人民也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奇妙之处。
因此,通过巧妙地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这些技术手段在推动众多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