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7:33:00
“陈烨教授挂钩以来,我们企业发展不知道快了多少倍。”在江苏三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相关负责人高金刚展示了几块布料样品,这些和东华大学共同研发的复合纤维材料,在一根丝上“做文章”,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改变纤维表面性质,让它们具有了持久弹性、抗菌抑菌、排汗防湿、保持凉感等不同功能。高金刚口中的陈烨教授,来自东华大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苏省科技镇长团的一员。
一年前,96名来自全国高校院所和产业部门的专家人才组成科技镇长团,如“种子”般扎根淮安的产业沃土。一年过去,这场关于创新与转化的“嫁接”成绩单如何?86份产学研合作协议、6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47个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24场重大人才活动……这些数字,构成了淮安科技镇长团的年度答卷,也记录着96颗“智慧种子”如何让才智在淮安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校企双向奔赴,把“优势兵力”搬到产业链上
8月21日,在清江浦区金象传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总工程师吴宏登指着一台高速齿轮箱介绍:“在科技镇长团团员危卫华的帮助下,我们引进了人才团队,合作开展‘基于齿面设计与制造协同的大功率高速齿轮箱降噪技术’研究,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这家装备制造领域的老牌重点企业,在危卫华兼任企业技术顾问后焕发新生。危卫华先后帮助引进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胡明辉、唐小林等高层次人才,推动南京林业大学与企业签订“高功率密度行星减速机研发”产学研专项合同,以项目化运作模式助力核心技术攻关。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合作模式,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终端,为区域产业升级装上“创新加速器”。
一位教授、博士背后链接的是一座学院、几所大学乃至一个行业丰富而深厚的发展资源。在洪泽,陈烨作为科技镇长团成员,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和后方单位资源,协同当地企业联合攻克“同质异构多组分弹性聚酯纤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金湖,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团团长、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章晓波发布“揭榜挂帅”项目30余个,请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最懂行的产业专家组团“会诊”;在盱眙,针对凹土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不足的问题,盱眙县科技镇长团团长、南京理工大学盱眙校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渤促成产学研合作10项,让凹土不再只能卖“土价钱”。
把“优势兵力”直接搬到产业链上。淮安市实施“以产组团”模式,围绕“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将科技镇长团按专业领域细分为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4个产业团,形成了“对接一个团员、链接一个团队、带强一个产业”的链式服务模式,推动高校院所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耦合。
“建在链上”的科技镇长团,不断打通创新成果和产品、创新项目和现实生产力之间的精准对接路径和模式。去年以来,科技镇长团成员累计走访调研企业964次,在淮安助推举办第五届全国无机膜学术会议、中国化纤科技大会等重大活动24场,促成86份产学研合作协议,为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最强大脑”下乡,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
8月20日,淮阴区码头镇黄瓜育种基地大棚,600份不同品种黄瓜苗样本翠绿挺拔,4名来自扬州大学瓜类遗传育种团队的博硕士研究生正在田间记录种质比较实验数据。“这批黄瓜苗5天前刚刚种下去,我们将挑选出最适合淮阴土壤和气候的品种进行繁育。”淮安市科技镇长团成员、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许学文说。
从三尺讲台到万亩黄瓜基地,许学文和他的黄瓜遗传育种团队为淮阴区黄瓜产业带来了1650份种质资源、5项国家专利,推广的新品种“玉秀2号”黄瓜种植面积超2万亩,亩产值高达5万元,新增经济效益1.2亿元。
科研成果改变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也改变了科研工作者。许学文坦言,“这份经历对自己产业研究的方向有很大影响。”过去他专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如今瓜农们头疼的涝病、虫害等实际问题成了他的主攻方向。任职团员期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3个抗涝新品种,其中“康秀4号”创下耐涝性提升40%的科研纪录。“玉秀”系列黄瓜也越闯越远,正在新疆地区的种植基地试种,计划向中亚市场推广。“科技镇长团打破了产学研壁垒,让我们更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许学文说。
“最强大脑”的下乡,打通了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科技镇长团成员、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副研究员李春宏推广酿酒高粱种植,涉及涟水县、淮阴区、盱眙县3个县区59个村,辐射推广面积8.5万亩,促进农民增收10%以上;淮阴区科技镇长团团长汪国莲联合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组建300余人师资团队,为当地农户开展田间培训36场次、累计培训2100余人次。
“团员们是科技与产业之间的使者。我们希望在科研机构与企业、农户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让先进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助力产业升级。”淮安市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薛金林说。
在科技镇长团牵线下,更高实力、更专业化的创新载体平台陆续下沉一线,为地方产业发展续足后劲:南京农业大学与盱眙县人民政府共建国家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盱眙科教基地;百丰兴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与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共建“江苏淮安西瓜科技小院”,5月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
第17批科技镇长团扎根淮安的一年间,在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领域,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多所高校院所与淮安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共计22份,引进10余个人才团队参加淮安市创新创业大赛,向上争取各类资金累计38083.09万元,实现量级突破。
离任不离队,从“阶段服务”到“长期参与”
“必须的!未来我们的合作只会不断深化。”谈及和金征宇院士团队的合作,涟水县威尔森(淮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群充满信心。尽管团员邱超所在第16批科技镇长团的工作已经结束,但他所引入的科研团队将长期和该公司保持产学研合作。
从“引进一个人”向“打造一个团队”转变,科技镇长团为地方留下众多“带不走”的科研队伍。淮安市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团团长、常州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欧红香带领团队,以“一企一博一团队”为核心规划,组织淮安市30余家重点企业奔赴南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9所高校,成功促成22家企业引进全职博士、5家企业组建博士领军研发团队,同时推进企业与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把引进人才的环节前置到培养阶段,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问题。
为将科技镇长团的“阶段服务”转化为“长期参与”,淮安市创新建立了离任团员顾问制,汇集了609名新老团员组建产业链专家智库,常态化开展技术对接与项目评估活动,持续深化与离任团员及派出单位的常态化联系合作,鼓励团员为地方发展长效赋能。
淮安市科技镇长团的工作实践表明,挂职任期只是科技镇长团成员与淮安深厚缘分的开始。团员曲作鹏任职期间成立江苏科环新材料有限公司,离任后继续在淮深耕防腐耐磨材料研发,自主研发的高频感应重熔镍基自熔合金涂层技术打破了日本近20年的垄断,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团员刘健在2022年协助纽泰格完成股改后,实现淮阴区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并持续为当地万香科技等企业成长提供辅导。
今年9月,威尔森(淮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年产5万吨变性淀粉及食品配料项目即将投产,有望开拓淀粉产品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前瞻性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虽然邱超老师的挂职工作已经结束,但我们计划邀请邱老师担任科技副总,继续陪伴企业成长。”张立群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莎沙 通讯员 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