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6:06:00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同年7月,全国工商联、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指导各地深入推进该行动。4年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万企兴万村”行动已成为连接市场力量与乡土发展的纽带。食品与农业企业作为主力军,通过产业链延伸、技术赋能和绿色发展,激活了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在4月3日于北京召开的“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会上指出,“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开展分类指导,强化协调联动,组织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探索创新多种兴村富民路径,取得明显成效。
此次推进会上,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肯定了“万企兴万村”行动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以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实施了一大批兴村富民项目,取得了村企互惠、联农惠农、共建共兴的良好成效。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跟着企业走,订单不愁,收入翻番。”在黑龙江五常市,农民王德发站在金黄的稻田边感慨地说。中粮集团在此打造的“稻米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品种、收购和加工标准,带动当地水稻亩均增收超300元。2024年,五常大米区域品牌价值攀升至713.41亿元,用“一粒米”撬动一方经济。
类似的故事在各地上演。山东寿光,新希望集团投资5.2亿元建设智慧果蔬产业园,配套冷链物流和中央厨房,让“寿光蔬菜”从田间直达北上广深的商超货架;云南普洱,星巴克与当地咖啡合作社共建种植培训中心,推动咖啡豆溢价20%以上,带动2.6万咖农增收……“龙头企业正将现代管理体系注入农业产业链,解决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说。
全国工商联去年12月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显示,29.3%的企业参与了“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这种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利益共享为机制的联农模式,让乡村产业从‘输血’转向‘造血’。”
推进会召开后,全国各地迅速响应,以项目化、精准化、创新化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广西为例,广西工商联部署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筛选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建设项目与民营企业精准对接,同时深化粤桂协作、推动“民企进边疆”,以产业赋能、消费联动、就业帮扶等组合措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广西将构建三级工商联所属商会、执委企业“组团式帮扶”工作网,组织万家民企深入田间地头,以“产业投资+消费帮扶”双轮驱动,助力荔枝、六堡茶等特色农产品搭上“出村快车”,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广西约有3万家民营企业实施3.68万个兴村项目,惠及1.1万个村。
韩俊强调,要深耕乡村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和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网络销售,进一步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围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民营企业承担农业科技攻关项目。
在四川眉山的柑橘园里,无人机精准喷洒生物农药,土壤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京东农场打造的“数字果园”让传统种植焕发新生。“以前凭经验施肥,现在通过手机App就能看果树‘缺什么营养’,产量提高了30%。”合作社技术员张林边说边展示智慧管理平台。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表示:“数字化让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可追溯,这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科技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田间地头。甘肃定西,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引入组培脱毒技术,将病毒率从15%降至1%以下;广东湛江,恒兴集团研发的“集装箱养鱼”模式,通过循环水系统实现单位水体产量提升10倍,带动2000余户渔民转型……“农业科技应用不是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围绕产业痛点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如是说。
有调研显示,参与“万企兴万村”的企业中,72%引入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带动项目区农业综合效益平均提升18%。但挑战仍存。“许多乡村缺乏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建共享平台。”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建议。
如何以务实有力的举措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取得更好成效?
高云龙在此次推进会上要求,要加强组织动员,密切工作协同,注重引领带动,用好平台资源,更好凝聚行动合力;要因地制宜,持续引导民营企业助力东西部协作、本地薄弱村提升、发达地区先行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要尊重市场规律,维护农民利益,践行先富促共富理念,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把握改革机遇,推动民营企业自身技术、产品、治理创新,推动产村融合,促进产业融合,带动产城融合,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种菇废料变成有机肥,沼液还能灌溉茶园,这循环农业真是‘变废为宝’。”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的村民陈阿婆,对圣农集团推行的“种养结合”模式赞不绝口。企业将鸡粪加工为生物有机肥,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种植菌菇和茶叶,形成“白羽鸡—有机肥—绿色种植”闭环,年减少化肥使用量超800吨。
绿色发展理念在多地落地生根。内蒙古自治区古库布其沙漠,伊利集团通过种植沙棘、苜蓿等节水作物,改良10万亩沙地,既保障奶源基地饲草供应,又让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浙江安吉,祖名豆制品公司与村庄共建“零碳豆田”,通过光伏大棚和豆渣堆肥技术,实现碳减排与品质提升双赢……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指出,“食品与农业企业推动的绿色生产、循环经济,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创造了经济价值,这正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从黑土地到云贵高原,从智慧大棚到生态牧场,“万企兴万村”行动正在书写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时代答卷。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所言:“当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乡村流动,当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乡村振兴就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新图景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