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守护百姓的“肉盘子”!重庆这样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5:48:00    

4月15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委、荣昌区政府等相关部门作情况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李一鸣 摄







发布人




陈 勇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


向品居 市农业农村委总畜牧兽医师


廖传锦 荣昌区委副书记、区委组织部部长


刘作华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熊本海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资深首席,农业农村部“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主任





主持人




张晓川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





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

助力生猪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资深首席,农业农村部“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主任熊本海介绍相关情况。李一鸣 摄


会上,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资深首席,农业农村部“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主任熊本海介绍,重庆市“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运用了数字化及智能化的技术,为生猪产业结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助力,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面向产业链用户,基于大语言模型、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研发生猪领域大模型PigGPT、养殖成本测算模型、养殖户画像模型、稳产保供模型等能力组件,并结合3D数字人技术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使用,帮助产业主体降本增效,帮助主管单位辅助决策。


区块链技术助力产业数据加快融合。

“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产业主体、金融机构、监管单位数据的互联互通,打破原有产业链主体之间的数据孤岛,提升产业数据的可信度,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养殖户进行精准画像,更好的解决中小养殖户“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充分发挥生猪产业数据要素核心价值。


隐私计算技术护航产业安全有序升级。

“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基于国产商用密码算法和隐私计算技术建设数据安全能力底座,保证生产、监管、消费、服务等产业链的关键敏感数据安全,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未来也将进一步支撑生猪产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建设,为产业安全有序地开展数智化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未来,随着“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建设和应用的深化,熊本海建议,以“技术—应用—生态”协同创新为突破口,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生猪产业数智化升级。


在核心技术突破方面,要整合“产学研用”多方力量,推进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为产业数智化升级提供“源动力”;在创新应用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提升生猪产业大脑的能力底座,更好的支撑生猪领域重点场景加快建设;在产业生态打造方面,要输出核心能力组件和标准体系,赋能全国生猪产业生态,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重庆智慧。



“人在云上管,猪在圈里长”

荣昌区智能化养殖覆盖率超过40%

“荣昌猪”是中国三大、世界八大名猪之一,荣昌区以“荣昌猪”为特色的畜牧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会上,荣昌区委副书记、区委组织部部长廖传锦表示,近年来荣昌区以“两抓两促进”来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抓平台建设促进创新。

以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为统揽,汇聚了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等多个创新和产业平台,同时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等科研资源,已经汇集了2000多名畜牧业专家技术人才,已经形成了300多项科研成果,这些平台和力量就是推动我们畜牧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


抓产业链条促进协同。

已经累计引进和培育了500多家农牧高新企业,形成了从育种到养殖,从屠宰到精深加工,从饲料到兽药,从智能装备到智慧系统的全产业链条,带动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形成了产值超过300亿元的现代畜牧业生态圈,相关的生物医药、兽药产品已经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廖传锦还提到,荣昌区着眼于数字赋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两个方面来推动“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建设:



通过“生猪数字转型”来推动“产业大脑”建设。

在2023年启动建设“生猪产业大脑”之初,荣昌区就把开发和迭代升级的事情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去年6月在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生猪产业大脑1.0”之后,赓即荣昌区就整合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和相关联盟院校来谋划推动迭代升级的事情,从养殖、监管、消费和流通等各个环节汇聚更多数字资源进入“产业大脑”的“试验田”。


通过“数字化提升”探索“未来猪场”建设。

荣昌区于2020年建成“生猪养殖管理系统”并结合实践探索不断迭代,小到一两百头、大到上千上万头的养殖场,都能匹配到数字化建设的“荣昌解决方案”。现在该系统已经覆盖了川渝养殖场600多家。


基于上述数字化养殖场的实践和探索,荣昌区充分整合畜牧资源,全力打造全市首个“未来猪场”,把猪场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和智能化、无人化养殖的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目前全区智能化养殖覆盖率已经超过了40%,实现了“人在云上管,猪在圈里长”,接下来,荣昌区将把更多未来猪场建设的经验推广给更多的养殖户,让大家从传统的养殖模式向智慧的养殖模式转变,打造全市生猪产业“科技样板间”。



未来,生猪产业

将加速向“无人化猪场”迈进

会上,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作华介绍了“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的发展趋势。


在适应度方面,以数字化破解行业痛点,推动全链条协同。重庆市“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通过“数据驱动+智能赋能”深度融合,精准契合当前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需求,适应在规模化养殖、家庭农场等多场景推广,给猪场装上了“神器”。


●“市场望远镜”,归集养殖、屠宰、交易等全链条数据,实现从生产计划到市场投放的智能决策闭环。例如,通过AI预测市场行情、金融服务平台的AI生猪点数和智能巡检功能,辅助金融机构高效开展贷前调查、贷中评估、贷后管理,帮助养殖户融资4700余万元,线上交易额突破2300亿元。


●“环境遥控器”和“健康手环”。通过智能环控系统、精准饲喂和疫病监测技术,像家用空调一样保持猪舍舒适,实现环境参数毫秒级响应与生猪健康动态监测。例如,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猪的咳嗽、体温等健康状况,我们结合AI模型提前预警疫病风险,显著降低死亡率。


在未来趋势方面,数字化引领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生猪产业将加速向“无人化猪场”迈进,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流程透明化管理,相当于配备了“机器人保姆”,有自动精准饲喂、机器人清洁,每块猪肉都有“电子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生产—加工—流通”信息,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平台化、发展绿色化。例如,重庆生猪产业大脑已初步构建了“猪易养”“猪易卖”等数字化平台,打通产销对接壁垒,助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四侧协同

守护百姓的“肉盘子”

会上,市农业农村委总畜牧兽医师向品居就重庆“四侧协同”相关话题,阐述了“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对企业增效、产业升级、政府提效、社会受益具有的积极作用:


企业增效显著

“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运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聚焦生猪的生产、监管、消费、服务4个领域形成数字应用创新体系,便于企业科学、高效开展生产,有效节约人力、管理、饲养等成本,减少养殖损失和降低养殖风险,促进企业增加收益。


产业协同升级

“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覆盖养殖户、贩运户、屠宰场、肉品经销商等全产业链,涉及主体20余万个,形成“生产—监管—销售—服务”闭环生态,促进产业链协同高效发展。


政府监管提效

“生猪产业大脑2.0”以业务流打通数据流、决策流,实现对养殖、流通、屠宰、调运四大环节的分级分类监管与服务,实时评估主体是否存在偷逃检疫、私自屠宰、非法调运等风险隐患,提升违法违规案件处置效率。


社会效益凸显

“生猪产业大脑2.0”涵盖多维度、多领域的数字应用创新体系,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


比如:“渝猪码”实现猪肉安全监管全程追溯,目前已经在重庆市部分大商超、农贸市场使用,成为了老百姓信任猪肉质量的“放心码”;“生猪数智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养殖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或活体抵押贷款,成为了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容易贷”;“诸猪认证”实现地方猪、生态猪的专属认证,成为了消费者满足对高品质猪肉精准识别需求的“专属证”;智能问答、每日猪讯使用量已超过100万次,成为了用户科学生产的“指南针”。



电子“身份证”、物联网监测

实现全方位数字化管控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介绍,《重庆市未来猪场建设指南》明确了五大应用场景,其中之一就是养殖智慧化,主要是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种源管理、繁育生产、健康管理和生态安全等数字化管控,提升生猪繁殖性能和生产效率: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介绍相关情况。李一鸣 摄



种源管理方面,借助物联网技术,为每头种猪佩戴电子耳标,这相当于种猪的“身份证”。通过耳标和智能监控,可实现采集种猪的运动轨迹、进食、饮水等基础数据,并上传至生猪产业大脑数据平台。


通过分析种猪运动的数据,精准判断其配种最佳时机,有效提升受孕率。大数据技术还能对种猪的系谱信息、繁殖性能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帮助养殖企业筛选优良种猪,优化种猪繁育体系,提升种猪质量。


繁育生产方面,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母猪妊娠期的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预测分娩时间,让养殖人员提前做好准备。


在仔猪出生后,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其生长数据,比如体重变化、进食频率等,利用大数据建立生长模型,评估仔猪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养策略。


健康管理方面,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猪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参数。一旦环境指标超出正常范围,第一时间系统就会预警,提醒养殖人员及时调整,降低生猪因环境不适引发疾病的风险。同时,通过猪舍内安装的智能摄像头和健康监测设备,可实时采集生猪的体温、呼吸频率等生理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对这些生理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提前预测生猪疾病。


比如,当监测到某头生猪体温连续上升且采食下降时,系统会自动预警,提示养殖人员关注该生猪的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疫病损失,保障生猪健康生长。


生物安全方面,物联网技术可对猪场的人员、车辆、物资出入进行实时监测,配合大数据分析,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策略。


例如,当有外来车辆进入猪场时,系统自动记录车辆信息,并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全面消毒。利用大数据分析疫病流行趋势,提前储备相应的兽药等防疫物资,提高猪场应对疫病的能力,保障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


张晓川主持新闻发布会 李一鸣 摄

相关文章
五大赛道全开!澳琴大健康产业要“起飞”?
2025-04-15 20:49:00
6大亮点抢先看!开平市氢能产业发展招商推介活动即将举行
2025-04-15 19:15:00
伊利集团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2025-04-15 16:41:00
北京发布57项地方标准,其中首次制定20项,有你关心的吗?
2025-04-15 16:13:00
守护百姓的“肉盘子”!重庆这样做→
2025-04-15 15: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