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创意唤醒文物 蹴鞠“碰撞”苏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09:16:00    

颠球、头球、盘球过人……镇江文旅近期发布的“苏超”助阵短视频中,陶俑化身“大宋颠球侠”,在AI的加持下,以矫健的身姿惊艳全场。其实,在江苏各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蹴鞠、捶丸、马球等球类运动应有尽有,仅南京博物院就藏有清代青花蹴鞠纹瓷碗和《仕女行乐图》。繁星点点的文物印证了蹴鞠早在古代就已风靡江苏,成为跨越年龄、性别与阶层的全民运动。

姚建萍苏绣《仕女蹴鞠图》 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藏


“大宋颠球侠”的“真身”是镇江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红陶胡人踏鼓蹴鞠俑”。1996年,这件宋代文物于镇江市五条街小学工地出土。据介绍,宋代时这里店铺林立,卖泥孩儿的店铺就是特色店铺之一。这件陶俑通高仅10厘米,胡人头戴花帽,身着窄袖交领上衣,举臂抬足,欢欣跃动于鼓面。只见他动作豪放,左手上扬,右手前挥,左足蹈击扁式鼓面,右足顺势向前抬起,一球恰在脚边,似在踏鼓而舞,又似表演花式蹴鞠于前。

“一般来讲,汉族的舞蹈以舞手、舞袖为主,而外来民族的舞蹈则以脚踢旋转见长。”镇江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张剑介绍,此俑既手舞足蹈,表现腰功技巧,又踏于鼓上,表现腿功技巧,有反复徘徊旋转的动势,给人以流动感,而鼓上腾跃、顿踏的形象给人以节奏感、刚劲美,又有一球于前,刚柔相济,一幅《健舞蹴鞠图》恍若眼前。

红陶胡人踏鼓蹴鞠俑 镇江博物馆藏


近期,“苏超”火爆出圈,镇江市文广旅局顺势推出镇江文化与“苏超”相关的主题文创。在“苏超”徐州队对战镇江队的场地外,镇江文创市集展位同步发放1000份文创礼包给徐州球迷,其中就有以“红陶胡人踏鼓蹴鞠俑”为灵感设计的“苏超”打卡透卡,配上“醋不及防,酸爽来袭;坐镇江南,专治不服”的诙谐文案,让古老蹴鞠与现代足球产生奇趣链接。

扬州博物馆也收藏了许多记录蹴鞠运动的文物,再现古人驰骋绿茵场的风采。在扬州市782工程工地出土的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人俑,虽仅有7.3厘米高,却格外传神——只见一个头戴圆冠的小人,怀抱着一颗圆球,器物以灰白陶土为胎,周身覆盖青釉,历经千年,风采依旧。扬州博物馆典藏部主任庄志军介绍:“人俑手里抱着一个球状的物体,有可能就是蹴鞠用的足球,或是打马球用的马球。”

青花与红绿彩蹴鞠纹瓷片 扬州博物馆藏


馆内珍藏的清代青花与红绿彩蹴鞠纹瓷片,更是将古代“足球少年”的活力凝固于方寸之上。只见瓷片上描绘的孩童们在草地上作争抢踢球状,脸上满是兴奋与专注,运动带来的欢乐和激情扑面而来,妥妥是一支穿越时空的“古代少年足球队”。“作为一个足球爱好者,当初征集瓷片时,我心里就琢磨着要凑齐一支球队,现在数一数有十几个人了。”庄志军说。

“蹴鞠”二字光看偏旁就能理解其意。“蹴”有用脚踢的含义,“鞠”代表蹴鞠的“球”最早是外包皮革制成的。中国体育博物馆研究馆员崔乐泉教授介绍,蹴鞠最早与人们踢石球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皮质的球,汉代时期就涌现了不同的蹴鞠比赛形式,竞技性质的蹴鞠用于军事训练,民间同时发展出娱乐性质的蹴鞠游戏,并广布于妇女儿童当中。

蹴鞠也是古代画家热衷创作的题材之一。唐朝时期思想开放,女子可以参与骑马、蹴鞠、舞剑、划船、弈棋、秋千和垂钓等文体娱乐活动。明代时,镇江画家杜堇绘有一幅10米长卷《仕女卷》,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仕女卷》上也出现了女子蹴鞠的场景——该卷六段中的第二段《仕女蹴鞠图》,展现了五位唐代贵族女子在园林中蹴鞠的场景。

明代镇江画家杜堇《仕女卷》上的女子蹴鞠


“它描绘的不是深闺女子的娇弱惆怅,而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女孩儿在满园春色中欢快踢球的场景。”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教授说,“仕女淡红色的服饰,特别是画面前方踢鞠女子的红色登云靴,将整个画面的中心聚焦于这一点红色,烘托了人物的喜悦之情。”他认为,该画作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既呈现了明代仕女画“吴带当风”的独特笔法,又以“礼”“和”思想呼应了奥林匹克精神。

北宋苏汉臣画的《宋太祖蹴鞠图》反映了北宋初期宫廷体育活动的盛况,清代画家顾洛也绘制了同名画作,现被扬州博物馆珍藏。画中,宋太祖赵匡胤身着龙袍,与弟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人蹴鞠为乐。两人炫技、四人观看,整个场面不见朝堂威严,唯有酣畅淋漓的运动之乐与君臣同乐的和谐,佐证了“蹴鞠是大宋第一运动”的历史记载。

2017年,由苏绣艺术家姚建萍创作的苏绣版本《仕女蹴鞠图》被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作品以姚建萍开创的“融针绣”为风格基础,叠加专利技法“韵光绣”和经典的“平针绣”,通过针法的走势对丝线光感进行压制和处理,展现仕女服饰的飘逸起伏、嬉戏时的韵律动感。据介绍,最细的部位,一根丝线要劈成128根细线。作品将画面场景的每个细节都表达得生动传神,将人物身姿窈窕、轻盈舒展的动态之美刻画得栩栩如生。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钱月明

相关文章
男子热到“中毒”!医生紧急提醒
2025-07-02 11:08:00
创意唤醒文物 蹴鞠“碰撞”苏超
2025-07-02 09:16:00
株洲师专与渌口博物馆(杨得志故居陈列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2025-06-17 10:31:00
官方放票“秒空”?有人组织数百名“抢手”抢购9000余张!|今晚九点半
2025-06-12 21:30:00
越来越多的“银发族”活跃在博物馆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025-06-11 09:22:00